fbpx

01 1
微氣泡有多大?

今天要告訴你們一個身為新科技菜逼八不可不知的小事!(這還不知道的話,連菜逼八的邊都摸不到啦)聰明的你們一定都知道,微氣泡的產生,是透過空氣與水結合的物理原理,當微氣泡大量爆裂時,其因震動產生的微震波與氫氧負離子,具有深層清潔、殺菌、提高水中含氧量等功能微氣泡技術應用的範圍非常廣,在民生用水、水產養殖、農耕、工業清洗、汙水處理以及畜牧中,都能找到微氣泡的身影。微氣泡技術的應用至今日漸普及,很多的商業貿易與產品市場因而擴展,甚至被更多人重視,為此,微氣泡技術的專業術語及定義,自然有了統一的必要。 米、微米、奈米、小蝦米、blabla米…,這些複雜的單位你知道多少呢?今天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!

首先,先統整一個表格給大家看,以下皆為長度單位:

02 3

※註:數字、科學符號皆以公尺(m)為單位。

其中,1奈米(1nm)=十億分之1公尺(10-9 m),約為分子或DNA的大小,或是頭髮寬度的十萬分之一。 以上的幼幼班複習時間結束,那在氣泡界中,這些單位又是怎麼定義的呢?

根據ISO/TC281 (2017年) 文件中,對於氣泡單位、名稱的定義如下圖:

03 3

10-4m以下:fine bubble(我們姑且稱他為「微細氣泡」)

10-4m~10-6m:microbubble(微米氣泡)

10-6m以下:ultrafine bubble(我們姑且稱他為「超微細氣泡」)※註:fine bubble與ultrafine bubble皆尚未有統一確定的中文翻譯

咦!?我們熟悉的奈米氣泡(Nano Bubble)跑去哪裡了? (((゚Д゚;)))


「奈米氣泡」走入歷史

在FBIA(日本微氣泡協會)於2016年發布的官方新聞稿中提到:往後「奈米級」的微氣泡將統一稱為「ultrafine bubble」,不再使用nano bubble這個名稱。你們一定覺得很奇怪吧,奈米氣泡的英文不就應該直翻為nano bubble嗎?為什麼要改叫什麼ultrafine bubble?繼續往下看吧!

04 3
※註:韓國、英國、日本都有參與ISO的標準制定喔!

因為ISO/TC229 (2005年)「Nanotechnologies(奈米科技技術)」已經將奈米科技中「奈米級(nano)」的範圍定義為「1~100奈米(nm)」。在此前提下,為了避免混淆, 於是ISO/TC281 (2017年) 「Fine bubble technology(微細氣泡技術)」, 便將1000nm (10-6m) 以下的氣泡名稱定義為「ultrafine bubble」。此外在過去,有太多沒有經過驗證的產品都隨意冠上「nano bubble」的名稱,因此 希望微氣泡可以透過新名字,朝著健全且可信的全球產業推進。

我們的MiniBle經過CMNST量測,所產生的平均氣泡粒徑大約為0.1µm (0.0001mm),其實已達過去所稱的奈米級氣泡,但為了因應說法上的統一,「奈米微氣泡」這個詞將從此成為歷史,全面改為「約0.1µm的微米氣泡」。這樣,你明白了嗎?從今以後,千萬不要再脫口說出「奈米氣泡」這個詞囉,被笑的話也只能怪你沒有好好把我的苦口婆心聽進去了。

《參考資料》
ISO/TC281 https://www.iso.org/obp/ui/#iso:std:iso:20480:-1:ed-1:v1:e
ISO/TC229 https://www.iso.org/committee/381983.html
https://www.fbia.or.jp/wp-content/download/ja/fbia_for_press.pdf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