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每天用微氣泡清潔食材碗盤、碗盤,洗手,刷牙、漱口的你是否想過:「微氣泡從哪裡來?!」1980年代,日本一位博士因為想要增加水的氣體吸收效率而研究「氣體微細化」的技術,殊不知原本的目標沒達成,倒是誤打誤撞的拯救了廣島的牡蠣,讓微氣泡的初次應用便是一場華麗的登場。今天就讓我來告訴你微氣泡的初登板小故事吧!
1998年,來自南方的新種赤潮襲擊了廣島,當地的牡蠣養殖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。赤潮指的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或細菌等突發的爆量生長跟聚集現象。對水中生物造成的可能危害主要有以下兩項:
- 部分赤潮生物有毒:雖然不會造成魚貝類死亡,但會大量累積在魚貝體中,若被生物鏈更上層的捕食者或人類吃下,便會中毒。
- 水中生物缺氧:赤潮生物死亡後的屍體,在分解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水中溶氧,造成水中生物缺氧死亡。
這次的赤潮來襲便在廣島造成了45億日圓的損失、一半的牡蠣死亡。登愣!廣島可是日本一級棒的牡蠣養殖地區,焦頭爛額的養殖戶便找上了當時研究水質淨化的大成博文博士,於是大夥就划著竹筏、把直徑約50um的微細氣泡送入水下10公尺深度。結果在微氣泡的幫助之下,牡蠣不但免除滅絕危機,還長得比原先的牡蠣還要肥美鮮嫩呢!
▲當時使用的微氣泡產生裝置
▲以微氣泡養殖之牡蠣
一般來說,牡蠣生長需要一年以上時間,但當年在3個月之內便收成了1968年後便不曾再見過的「幻之牡蠣」(即在一年內採收的牡蠣),生長長度也為一般牡蠣的2.5倍,好像大力水手吃到了菠菜罐頭,瞬間變得有力氣了!另外一方面,原本在11月~3月才會出產的長牡蠣,也首次在夏天就成熟可以採收,甚至後來也幫助了2000年的北海道帆立貝、2001年的三重縣珍珠,都跟牡犡一樣長得頭好壯壯!
透過這幾項案例,大成博文博士得出了微氣泡有提高生物活性、促進生長的結論,也是因為這項結論,微氣泡應用便開始逐漸走向封閉水域的水質淨化、溫泉,最後在2000年代開始了廢水處理、清洗、農業、食品業範疇的應用,從微生物、動植物,慢慢擴大到人類的應用。
▲大成博文博士
而把微氣泡送入水下的大成博文博士也因此被稱呼為「微氣泡第一人」,直到微氣泡初登板20餘年後的今天,依然持續研究、推動微氣泡的技術與產業喔!
《參考資料》
大成博文,前田邦男,松尾克美,山原康嗣,渡辺勝利,石川並木(2002)。微氣泡技術之牡蠣養殖效果。水工學論文集,46,1163-1168
大成博文(2007)。微氣泡技術之特徵與可能性。Journal of MMIJ,123(3),89-96